中文简体
中文简体

新闻与观点

文化部出台“十三五”规划三文件

2017-09-19 07:01:51

文化部近期出台了《“十三五”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》《“十三五”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》和《“十三五”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》三部重要文件。
  全国公共图书馆设施网络将进一步完善。《“十三五”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》明确了“十三五”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、基本原则、主要目标、主要指标、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。《规划》指出,公共图书馆要按照公益性、基本性、均等性和便利性要求,以完善设施网络为基础,以丰富服务内容、强化资源整合、提高服务效能为重点,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,努力构建覆盖城乡、服务高效、惠及全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,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,坚定文化自信,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,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。
  《规划》确定了坚持导向、服务大局,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,统筹兼顾、创新发展,服务基层、提升效能的基本原则,提出到2020年,全国公共图书馆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,文献资源保障能力明显增强,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基本建立,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化、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,信息网络等新技术应用更加普及,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积极推进,人才队伍建设有效加强,政策法律保障更加有力,社会力量广泛参与,公众对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满意度持续提升。
  为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,《规划》根据8个方面的任务措施,提出了城市24小时阅读服务空间、国家文献信息资源总目、中国记忆、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19个具体建设项目。
  我国古籍保护工作首个五年规划。《“十三五”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》是我国古籍保护工作方面的首个五年规划。《规划》确定了坚持保护为主、坚持抢救第一、坚持合理利用、坚持加强管理的基本原则,提出到2020年全国古籍资源和保存状况基本摸清,国家级、省级珍贵古籍保护状况明显改善,实施一批珍贵古籍修复项目,完成一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古籍影印出版工作,珍贵古籍缩微复制和数字化成果显著,古籍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和社会教育的作用更加彰显,古籍保护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、专业水平明显提升,制度建设、立法工作和标准规范有较大进展,社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,古籍传承文明、服务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提升。
  《规划》还从完成古籍普查登记的古籍收藏机构的数量、珍贵古籍修复数量、发布数字化古籍资源、培训古籍收藏单位从业人员数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标要求。
  自2007年“中华古籍保护计划”实施以来,我国古籍保护工作机制不断完善,普查、修复工作全面开展,分级管理和保护制度基本建立,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,古籍开发及利用能力显著增强,民族文字古籍保护成效显著,海外古籍回归取得进展。截至2016年底,全国共完成200万部古籍的普查登记,命名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,修复珍贵古籍250万页。国务院公布5批《国家珍贵古籍名录》(12274部)和“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”(180家)。通过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公开发布古籍普查数据40.6万条,完成古籍数字资源4.6万部。影印出版《中华再造善本》及续编、“中国珍贵典籍史话”丛书、《中华医藏》等1.34万部古籍书目。
 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。“十三五”时期是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冲刺阶段,是落实国家“互联网+”行动计划、大数据战略和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。《“十三五”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》明确了“十三五”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、基本原则、发展目标、重点任务、具体项目和保障措施,提出到2020年,基本建成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适应的开放兼容、内容丰富、传输快捷、运行高效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。
  《规划》从构建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、打造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群、创新服务方式和提升服务效能、统筹推进重点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、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管理等6个方面,提出了“十三五”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具体任务。同时,明确了加强组织领导、完善经费保障、注重队伍建设、强化督查落实等四项保障措施。
  《规划》还结合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、资源建设、服务推广等重点和关键环节,列出了国家公共数字文化支撑平台建设、数图推广工程服务平台建设、中西部贫困地区数字文化设施提档升级、数字文化馆建设、全民艺术普及基础资源库建设等9个重点项目。

文章来源:中国出版传媒商报,链接:http://www.cnepaper.com/zgtssb/html/2017-09/19/content_4_4.htm

阅读量:

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

蜀ICP备16028607号-1

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

地址: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蓉北商贸大道文轩路6号

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448号